本系研究生王思皓同學榮獲2021/22年度「何竹平吳肖穎伉儷古典文學研究生獎學金」,謹此致賀!
本系每年皆會頒發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學表現優異獎,以嘉獎教學表現優秀之教學人員。今年頒發兩個類別的獎項,包括「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學表現優異獎」及「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兼職教師教學表現優異獎」,分別表揚各類教學人員。得獎名單如下: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學表現優異獎」得獎者(同時獲本系提名參選「2021年度校長模範教學獎」):
郭必之教授、鄺可怡教授、洪若震博士、梁德華博士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兼職教師教學表現優異獎」得獎者:
張歷君教授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助教教學表現優異獎」得獎者:
余心樂同學、林兆軒同學
致:2022/23年度入學全日制本科新生
歡迎各位新生加入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由本系舉辦之「學系選課輔導(Academic Counselling Session)」將於2022年8月23日(星期二)舉行,活動詳情將於8月中旬電郵至同學之大學電郵帳戶,有關如何啟動大學電郵帳戶及通過大學電郵帳戶登錄 Zoom參加上述活動,請瀏覽ITSC網頁。
如有任何查詢,請電郵至chilan@cuhk.edu.hk。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啟
本系本科生陳汶禧同學、趙穎彤同學、何慧晴同學及郭宏炤同學榮獲2021/22年度「何竹平吳肖穎伉儷古典詩詞創作獎學金」,謹此致賀!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邀請大學通識教育部PASS(Peer Assisted Study Session)的司徒偉文博士及其團隊成員為本系語文科目教學組教師講解PASS項目的實踐經驗,加強本系語文教師對不同形式課外輔助學習活動的認識。
第二十二屆粵語討論會(The 22nd Workshop on Cantonese)由香港語言學學會、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粵語研究中心三方合辦,2022年6月25日(星期六)以視訊形式舉行。本屆的主題是「粵語動詞後成份:從共時或歷時角度出發」,一共發表了九篇報告。討論氣氛相當熱烈,高峰期約有四十人出席。工作坊的提要集已經上載至香港語言學學會的官方網頁上:
https://www.lshk.org/workshop-on-cantonese-woc
講題:明代晉方言的影子:《青郊雜著》的基礎方言問題
主講嘉賓:史皓元教授(香港大學)
主持:郭必之教授(香港中文大學)
日期:2022年5月17日(星期二)
時間:10:30 a.m. – 11:45 a.m.
會議ID:917 4404 9128
密碼:176627
【第一屆京港澳高校中文學科研究生論壇「中國語言學研究的新視野」】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主辦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聯合主辦
日期:2022年5月7日(星期六)
時間:08:20-17:10
形式:線上線下相結合
會議日程請瀏覽以下網站:
網址:http://wxy.bnu.edu.cn/xzyg/244843.html
歡迎參加!
活動回顧:
https://news.bnu.edu.cn/zx/xzdt/127646.htm
http://wxy.bnu.edu.cn/rcpy/yjsjx/zxxx2/245143.html
講題:古典詩歌、繪畫、書法理論中所見的「蜂腰」
講者:凌超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主持:嚴志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教授、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
日期:2022年3月25日(五)
時間:下午4時半至6時半
Zoom ID:963 9839 2574,密碼:899419
無需報名,歡迎參加
如有查詢,請電郵poetics@cuhk.edu.hk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
本系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將於12月21日與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合辦「潛學永年:慶祝孫康宜教授榮休學術研討會」,詳情如下:
潛學永年:慶祝孫康宜教授榮休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耶魯大學東亞語言文學系、中文大學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
日期:2021年12月21日
時間:美東時間8:00-11:00AM;台北/香港時間9:00PM-12:00PM
平台:ZOOM
如有查詢,請電郵poetics@cuhk.edu.hk
本系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於早前(11月12日)舉行第六屆「文學中大」徵文比賽頒獎典禮。比賽接獲逾500份來稿,經過近半年的徵稿和評審,最終選出二十四篇傑出作品頒授獎項。
頒獎典禮由文學院院長唐小兵教授和中文系系主任鄧思穎教授擔任主禮嘉賓;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及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主管馬輝洪先生及資深中學中文科科主任、報章專欄作者蒲葦老師擔任頒獎嘉賓;以及教育學院院長范息濤教授、醫學院副院長黃仰山教授、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君傑博士蒞臨出席,與得獎者一同分享喜悅。
比賽鼓勵參加者以創作描寫校園內外所見山水或社區面貌,訴說山城人的故事。得獎作品題材廣泛,包括以蝴蝶結引伸至人際關係的討論﹔透過豆漿反思人造食物帶來的問題;以林村河為切入點,呈現出美與醜之間的張力等,以情理兼備的思辯文字展現中大人的人文精神。
唐小兵教授致辭時引述十三世紀波斯詩人魯米的名言「有缺口的地方,就是光進入的地方」,指出挫折、磨練往往更能啟迪人們思考,傾聽被忽略的心聲,而本屆得獎作品正正能夠反映這一點。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來自不同學院、學系的得獎者不但沒有停止思考,更從各自的體悟創作出內容雋永的文章。
鄧思穎教授致辭時說:「語言的邊界就是世界的邊界,文字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優美的文筆,更是繽紛的世界。我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句子,發揮語言的力量,以語言記錄人生,以文學承載生命。」
為鼓勵學生學習中國語文,學系以中大校園獨特的人文歷史與山水情懷為題,編輯《中大.山水.人文》一書,作為「大學中文」的授課教材。自2015年起,中大中文系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舉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讓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和校友跨越前輩作家的文字,寫出自己眼中的中大,同時提升他們對創意中文寫作的興趣、增強觀察和表達能力。「文學中大」見證文學的力量穿越年代,在年輕一代的筆下綻放獨有光芒。
更多有關「文學中大」的活動詳情,請瀏覽「走出課室學中文」網站:https://www.chltcac.cuhk.edu.hk/culitrecentnews。
傳訊及公關處新聞稿:
https://www.cpr.cuhk.edu.hk/tc/press/cuhk-holds-the-sixth-literary-cuhk-essay-competition-award-ceremony/
文學院新聞稿:
https://www.arts.cuhk.edu.hk/web/zh-hant/news-and-events/zhongdazhongwenxijubandiliujiewenxuezhongda-zhengwenbisaibanjiangdianli
2018-19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頒獎典禮已於2019年11月8日在大學書店圓滿舉行。當天我們很榮幸請到文學院院長唐小兵教授及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副系主任何杏楓教授致辭;以及「文學中大」徵文比賽評審、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助理教授唐睿教授,及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及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主任馬輝洪先生為頒獎嘉賓。我們也很高興邀請到醫學院副院長吳兆文教授,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黃汝嘉教授、以及一眾任教大學中文的語文組老師、得獎者、得獎者親友蒞臨!
在開幕致辭中,唐小兵教授說:「我們每一個人,不管具體做的是甚麼,學的是甚麼,都可以在寫作和文學中找到樂趣,找到知識,找到知音,找到心得和新的人生體驗。」何杏楓教授說:「中大的山水,中大的人文,是由各院各系的同學組成的,結集每個人的感悟,才能拼出一張中大人的拼圖。」兩位教授的發言,正正點出了「文學中大」比賽的目標:推廣校園文學創作風氣,鼓勵同學從山水或社區面貌中提煉所思所感,以文學表達他們眼中的中大校園,把山城的人文關懷投向社會。
在24篇得獎作品中,同學遊想山城,抒發個人體悟,訴說中大故事:對「未圓湖」、「圓夢臺」的省思,由龐萬倫琴房和李兆基樓爬山虎而生的追憶……。更可貴的是,各篇得獎作品都體現出中大的人文精神,近者,有對新亞餐廳炒蛋大叔的觀察,遠者,有對人文學科存在價值的反思。同學的視野不囿於中大,對社會的種種也有敏銳的見解,既有對超級英雄的新穎見解,又有改善公共醫療系統的切實建議。
頒獎典禮後,我們邀請了評審唐睿教授分享對「文學中大」得獎作品的評語及他的創作心得。唐睿教授從兩方面評價比賽作品:一方面,作品多取材自自然,如蛾、蜘蛛等,在其他大學的比賽相當罕見,而且這上承70年代由余光中、黃國彬等開創的沙田文學;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作品關心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如古風歌曲、古語新用等,令人聯想起新亞書院前賢與新儒家思想。這兩方面,都顯示了中大的人文傳統。另外兩位評審黃燕萍女士和陳曦靜女士雖然未克出席,但也以書面形式講評了不同作品。黃燕萍女士讚賞同學以文字承載內心的情緒,進一步自我開解;更勉勵同學以文字為一生的知己。陳曦靜女士認為不同作品、不同題材中,最動人的是「關係」:「我」跟所處的空間、周圍人事物、甚至是跟自己的關係。
我們也邀請了三位金獎得主上台分享對創作的思考。三位同學暢所欲言:「大學中文一」組金獎得主黃昱瑋同學分享了〈龐萬倫樓的時光機〉的創作歷程,這是他送給母親的禮物,記述了母親教他彈鋼琴的童年回憶,要邊讀邊聽著《悲愴奏鳴曲》,才能完全地欣賞這篇文章。「大學中文二」組金獎得主李丹琳同學則認為創作需要條理化,讓她的表達能夠變得更理性,就像她〈世界並不需要超級英雄〉一文般,層層遞進地論證世界需要有「超級勇氣」的人類,而非超級英雄。公開組金獎得主吳騫桐同學則分享了創作需要的纖細和敏感:捕捉思考縫隙之間跌落的零散碎片,重新拼砌成完整的圖像。例如在街上與擦身而過的陌生人有了眼神接觸,忽然認知到彼此的存在,而產生了某種關係——這便是〈蛾〉一文的起點。
今年度徵文比賽主題為「坐看雲起」,歡迎中大學生、校友及教職員參加。參賽者可以描寫校園內外所見山水或社區面貌、亦可從中提煉所思所感,把自己的人文思考化為筆下的論辯文字。
「我讀.我思.我寫」從校園到社會,從中大到世界,其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中大人的視野除了逗留山城風光外,相信亦會跨山越水,把山城的人文關懷投向社會。今年,讓我們都成為書寫的人。
有關比賽詳情及報名表格,請參閱下列網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