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宏一教授讲座:
「在文学的路上——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

3/1/2025

吴宏一教授讲座:
「在文学的路上——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

3/1/2025

2024年12月16日(星期一),中文系很荣幸邀请本系前讲座教授吴宏一先生从臺湾来港,为本系研究生作一次学术讲座。年届八十二的吴教授,凭藉其丰富的学识和个人经歷,为我们细述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的转折与探索,其讲题目为〈在文学的路上——从文学创作到学术研究〉。

在讲座的开篇,吴教授回顾他个人的学术生涯,先从中学时期学习创作新诗谈起,并述及入大学後热衷新文学创作,更慢慢转向对文学批评和研究的热爱。他特别提到臺大中文系对他学术视野的扩展和人生选择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叶嘉莹、臺静农、郑骞、孔德成、李孝定等多位老师的启发,使他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字学产生浓厚兴趣。吴教授分享其从作家到学者的心路歷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思考。

吴教授在讲座中详细地引用诗话、诗、词及小说中的例子,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首先,吴教授介绍其早年研究清代诗学时,他引用沈尹默、郭绍虞先生及其自作的论诗绝句,展示其对学术传统及钻研态度的执着:「流传诗话不须删。」吴教授认为,刘勰《文心雕龙》与锺嵘《诗品》固然绝佳,但研究古典文学,不管是任何流派、思想,都应该广泛阅读。

在谈及学术研究时,吴教授强调客观批评的重要性,提出应当深入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身世经歷,并试着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分析具体词义时也要严谨。他以盛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对「白日依山尽」中的「白日」进行了深入解析,指出「白」在古代常表示光芒闪耀,如「脱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而非黄昏之日。王之涣为表示山之高,太阳没有办法照到山的另一面,所以「依山尽」。同样,吴教授随手讲解孙光宪、晏殊的〈浣溪沙〉词、欧阳修〈再至汝阴三绝〉、苏轼〈木兰花令〉等,於其思想与修辞之分析也精闢透彻。吴教授亦对《红楼梦》中妙玉分茶的场景进行了细緻的阐释,通过对茶具的分析,揭示了对人物性格的深刻寓意:「𤫫瓟斝」,谐音半包假,讽刺宝钗「一半是假的」;「点犀䀉」,脂本作「杏犀䀉」,实为暗点黛玉性格蹊跷,「蟠龙𥁐」意为盛放女儿眼泪的器皿,让宝玉来作茶喝。吴教授认为做研究时,遇到不懂的千万要请教,要麽就查找。同时,适当的想像力也不可少,诗歌里面情思动人的地方有时是无法言明奇妙之处的。就像「青山一髮是中原」,一条横线就是远方,是中原故地,这种感觉是无法形容,无法说尽的,「诗中情味画中禅」就是这样的道理。

对於现场研究生的各种提问,吴教授指出研究者的文学创背景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清晰,但也要避免过度的文艺腔。在教学层面,吴教授提出对最优秀的学生,和成绩不佳的学生都一样要关心鼓励,这是做人做事的原则。同时,做学问还是要多用功,多读书,对於有道理的见解,我们应当给予支持。吴教授鼓励年轻的学者保持开放的思维,不断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

吴教授亲切地称呼与在座的同学为「爱好中国文学的『同道中人』」,「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诗中的情味也是大家的共同体会。此次吴教授的讲座不仅让我们一窥专家学者的治学心路歷程,也获得了对未来学术探索道路的启发。再次感谢吴教授的精彩讲座,亦感谢所有参与者的热情投入,期待下一次的相聚。

撰稿:王语曼(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审核:陈炜舜教授、程中山博士

探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