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訊(第一期)經已推出!
立即閱覽:
https://www.chi.cuhk.edu.hk/page-newsletterdclltcuhk
【編者的話】
時值仲春,大地回暖,正好是辭舊迎新之際。儘管疫情反覆,校園仍無法恢復面授教學,但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師生問學尋夢之心絕不止息,甚至不斷突破,推陳出新,以克服困難。為迎接後疫情時代的新常態,相隔多年後,本系重新推出系訊,期望憑藉文字、圖片,通過電子介面,以清晰便捷的方式,分享教研新訊,維繫師生感情。系訊復刊,既是承傳,也是趨新,希望受讀者歡迎。
文德徽猷——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學術演講系列(第三輯)
日期:2021年1月22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時至4時
講題:從《毛詩補傳》看戴震經學訓詁與小學訓詁之畛界
講者:馮勝利教授
語言:普通話
日期:2021年2月26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時至4時
講題:從《日記》看一九四九年後的三個葉靈鳳
講者:樊善標教授
語言:普通話
日期:2021年3月26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時至4時
講題: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重讀《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講者:何志華教授
語言:粵語
日期:2021年4月30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3時至4時
講題:因情成夢,因夢成戲:湯顯祖「臨川四夢」的思想與藝術
講者:華 瑋教授
語言:普通話
Zoom公開演講,報名請按連結
登記先到先得,額滿即止。成功登記者將於一天前獲發確認電郵。
如有查詢,請電郵至CHLL-Department@cuhk.edu.hk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課堂體驗系列講座
日期:2021年4月10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時至6時(共分為四節)
主持:何杏楓教授
語言:粵語
適合對象:有意報讀本系本科課程之中學生
第一講:粵語中的非漢語成分
講者:郭必之教授
時間:下午2時至2時45分
第二講:《史記》裡的「以貌取人」
講者:潘銘基教授
時間:下午3時至3時45分
第三講:古代帝王詩淺談
講者:陳煒舜教授
時間:下午4時至下午4時45分
第四講:冷戰氣候與香港文藝歌舞片——談《曼波女郎》
講者:麥欣恩教授
時間:下午5時至5時45分
Zoom公開講授,報名請按連結。
2021年4月8日截止報名,登記先到先得,額滿即止。成功登記者將獲發確認電郵。
如有查詢,請電郵至CHLL-Department@cuhk.edu.hk
黃念欣的說話行止,不疾不徐,淡然的眉眼下, 是個有要求的性情女子。手捧詩書、受古今作品薰陶的文學老師,碰上網教會有甚麼火花?
「就是害怕所有火花都沒有了。當初知道要長期在網上授課,相當震撼。像一位教授半開玩笑說,我們是否要變成網紅了?」學生在線多不開視訊,對着一個個小黑屏,很多教師難以投入,在黃念欣眼中卻另有好處:「集中更容易了。以前學生在座位交流,會讓我分心, 現在他們會用私訊交談,也會在聊天室提問題。」文科生內斂慢熱,不慣發問,但網課後提問與回應多了,交流冷靜地熾熱。
..... 繼續閱讀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文系)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於2月27日以網上形式舉行第五屆「文學中大」徵文比賽頒獎典禮,由常務副校長陳金樑教授、文學院院長唐小兵教授和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系主任鄧思穎教授擔任主禮嘉賓。是次比賽共逾400份來稿進入複審階段,經過近半年的徵稿和評審,最終選出二十四篇傑出作品頒授獎項。
比賽以「坐看雲起」為題,鼓勵參加者以創作描寫中大的山水人文,訴說山城人的故事。得獎作品題材廣泛,包括以中大校園的榕樹連繫與家人相處的童年回憶﹔以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的今昔變遷,描寫對中大的記憶和情感﹔透過記錄與母親的討論,從哲學和宗教方面討論接受性小眾的必要性等,以情理兼備的思辯文字展現中大人的人文精神。
陳金樑教授致辭時表示:「在困難的日子裏,我們走出日常熟悉的生活框架,往往對事物有一種新感受、新認識、新啟發。文字可以將我們的思維、感受釐清和編寫。閱讀,是一種聆聽;而創作,則是傾訴。」這正呼應舉辦「文學中大」的目的:透過推廣校園文學創作風氣,鼓勵學生和校友從山水或社區面貌中提煉所思所感,以文學呈現出他們眼中的中大校園,把山城的人文關懷投向社會。
唐小兵教授致辭時說:「對我來說,能把不同的作品放在一起閱讀,聽到不同的聲音、看到不同的角度就是最大的樂趣,也是最重要的收穫。」得獎作品的內容豐富,各有獨特視角和感悟。得獎者亦來自不同學院、學系,可見文學並不專屬於某一學院和學系,而是屬於每一位對中大校園有感受的人。另外,比賽評審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周保松教授、中文系樊善標教授和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唐睿博士於典禮上與學生交流寫作心得。
「大學中文」為中文系提供予所有中大本科生的大學核心課程。為鼓勵學生學習中國語文,學系以中大校園獨特的人文歷史與山水情懷為題,編輯《中大.山水.人文》一書,作為「大學中文」的授課教材。該課程亦安排校園文學散步活動,讓學生踏足作家筆下的中大山水,腳踏實地感受中大校園的文學力量。自2015年起,中大中文系中國語文教學發展中心舉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讓來自不同學系的學生和校友跨越前輩作家的文字,寫出自己腳下的中大,同時提升他們對創意中文寫作的興趣、增強觀察和表達能力。「文學中大」見證文學的力量穿越年代,在年輕一代的筆下綻放獨有光芒。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文學中大」的活動詳情,請瀏覽「走出課室學中文」網站:https://www.chltcac.cuhk.edu.hk/culitrecentnews。
講題:俗文學中的「蠻英雄」:試論張飛形象的轉變與宋元明時期的華夷觀
講者:余文章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教授)
對談:許暉林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主持:嚴志雄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主任)
日期: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
時間:下午4時至6時
Zoom ID:963 9839 2574,密碼:899419
提要:
「蠻英雄」(barbarian hero) 乃元明時期話本小說中屢現的一種典型人物 (archetype),其特點有二,分別為非漢人的身體特徵(如黑皮膚、大鬍子)和滑稽魯莽的人物性格。為人熟知的張飛、程咬金、李逵、焦贊和牛皋,都是當中的代表人物。「蠻英雄」的出現,對思考社會環境於中國小說傳統發展的影響尤為重要。
以張飛為例,他的故事早在宋朝已家傳戶曉,但是不管是在詩詞還是說書人口中,其形象仍未被胡化,而且還多少帶有儒將的風範。把張飛塑造成為一個滿臉鬍鬚、皮膚黝黑的滑稽角色 (comical character),乃是元代以後的發展。本講座將透過分析和比較張飛在宋、元、明三代詩詞、戲曲和小說中的形象,探討當時的社會環境,特別關注漢人對其他民族的接受和排斥如何帶來「蠻英雄」的出現,以至其於小說傳統發展的特殊意義。
無需報名,歡迎參加
如有查詢,請電郵poetics@cuhk.edu.hk
主辦: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中國古典詩學研究中心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主辦,2019-20年度「文學中大」徵文比賽「坐看雲起」早前已公布得獎結果,恭喜24位得獎同學及校友!
同學坐看雲起,訴說一個個中大故事。由描寫校園景物、抒發個人感悟,到將山城的人文關懷化為社會思辯,情理兼備。第五屆「文學中大」徵文比賽頒獎典禮謹訂於2021年2月27日(星期六)下午2時30分以網上形式舉行。屆時三位評審周保松教授、唐睿教授和樊善標教授將交流寫作心得。歡迎報名出席頒獎典禮(登記連結:https://bit.ly/3ip3Q3q),有興趣出席的同學、教職員和校友請以中大電郵登記,頒獎典禮連結將於活動前發送至登記電郵,名額有限,額滿即止。
得獎作品將會於2月22日至3月12日在大學書店展出,及後會移師到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展出,展覽期為3月15日至4月9日。得獎作品全文已上載至「走出課室學中文」網站,歡迎閱覽:https://www.chltcac.cuhk.edu.hk/2019-20/
第五屆「文學中大」徵文比賽頒獎典禮及得獎作品展覽之詳情,請參閱大會網站:https://www.chltcac.cuhk.edu.hk/culitrecentnews
本系辦公室由2月18日起恢復正常開放,唯為減少社交接觸,請盡量利用電郵或電話查詢。如需親臨辦公室,務請加強個人防疫措施,敬請合作。
辦公室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四:上午8時45分至下午5時30分(午膳時間:下午1時至2時)
星期五 :上午8時45分至下午5時45分(午膳時間:下午1時至2時)
有鑒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本年度申請副修中文不設面試,有意副修中文者可按下列指引,於2021年5月31日前遞交申請。
一、 請於CUSIS系統內向大學提交網上申請;
二、 請備妥下列四項文件,以電郵發送致本系郵箱(chilan@cuhk.edu.hk),以便審理。
有關本系對副修生之要求,請參看本科生手冊。
中國語言及文學系 啟
《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論集》
主編
何志華、沈培、潘銘基、張錦少
目錄
序
何志華
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和中國文化研究所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合辦的「古籍新詮──先秦兩漢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文化研究所五十周年慶典」於二○一七年十二月十四至十五日舉行。六十一名來自兩岸三地及海外的學者匯聚於中大校園內的中國文化研究所,在錦鱗競躍、柳色青翠的環境中,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交流學術心得。碩彥鴻儒,雲集香江,聚首中大,誠為中國文化研究所創辦五十周年之盛事。
是次會議屬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五十周年慶典活動,中國文化研究所成立於一九六七年,宗旨是促進綜合及比較性之研究,協助本地及海外學者提高中國文化研究與教學水準。研究所屬下劉殿爵中國古籍研究中心,在過去三十年來,成功建立先秦兩漢以迄魏晉南北朝之傳世文獻電子資料庫,並拓展至傳世類書,乃至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等出土文獻,再通過互聯網絡,構建「漢達文庫」,將古文獻研究成功推廣至世界各地,深受兩岸三地及歐美學界所認同。
本論文集收錄是次研討會所發表之部分論文,所有收錄之論文均經隱名評審,評審通過後,方始刊載。其中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古睿學者、人文講席教授安樂哲教授(Roger T. Ames)及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教授兩篇鴻文,多所發明,創獲良多。安樂哲教授是國際知名漢學家,致力於中西比較哲學的研究,他以〈人能弘道,聖人能繼天立極〉(Humans can Broaden the Way, Sages can Continue and Carry Out the Working of tian)為題,探討儒家經典中天人關係如何互相發明。劉釗教授是國內外知名的古文字學家,他以新近出土的竹簡文獻,重新校訂古書文辭,撰成〈利用清華簡(柒)校正古書一則〉,論證深微。與會學者於古籍之研究多有創見,相關論文主要分為兩大範疇,一為傳世典籍之研究,一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之研究,諸篇論文均能闡述古籍研究的嶄新發現,並能重新詮釋古籍意蘊,意義深遠。今將論文結集付梓,取名《古籍新詮》,望學者方家,不吝賜正,是所祈盼。
主編:何志華 沈培 潘銘基 張錦少
如有任何查詢,歡迎聯絡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訂購連結:https://cup.cuhk.edu.hk/books?product_id=4205